image

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在正常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就形成和发展自我肯定意识,表现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果自尊的需要屡受挫折,人们就会因羞耻感与屈辱感的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一、自我否定意识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自我否定意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  
       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更加明显。随着自我否定的发展,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自欺欺人、表里不一的虚伪性格,甚至走向悲观厌世,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甚至酿成自杀、自伤、凶杀、出走等恶性事故。中小学里的“差生”以及暂时处于中间状态的“差生后备军”,往往被家长和教师贬为“没有出息”、“不堪造就”,普遍受到冷遇和歧视,自卑感十分严重。  

二、中小学生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主要原因  
       生理方面——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明显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若受嘲弄、冷遇,更觉无地自容。  
       智能方面——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无法赶上,于是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  
       家庭方面——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的或残缺畸形的家庭,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能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急剧发展。  
       教育方面——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虽然都有一定作用,但导致中小学生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关键原因则在教育方面。  
       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成就期待,从孩子进人小学后,甚至早.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向他们提出学习上争优秀的要求,而绝大部分家长在这种要求中的实际期待只片面强调考试得高分,评比当“三好”之类。由于在全体学生中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即使竭尽全力也必然处于中间甚至落后状态。望子成龙的家长对于这样为数众多的不能达到要求的孩子,自然是千方百计地施加种种压力。开始往往是温和的劝勉,耐心的说服,加上物质刺激,继而则是逐步升级的严厉训斥,甚至是粗暴的责备和惩罚。事实说明,承受这类精神压力的孩子,一般是难以改变其中间和落后状态的。于是,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还往往情不自禁地运用尖刻的嘲讽方式,对待自尊心已经倍受打击的孩子。这很容易诱发和强化自我否定意识。另外,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另外一个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学校,来自教师,近年来,学校教育对学生施加的压力,也十分严重。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冲击,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秀生”产生日益明显的偏爱心理,而对多数处于中间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冷淡,甚至厌弃态度。抽样调查发现:自己承认有偏爱心理的学校领导人与教师,在小学占92%,在中学占78%。这种教风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受冷淡和厌弃的学生普遍滋长严重的自我否定意识。  

三、矫治学生的自卑心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l、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学生层次较低的心理需求;  
2.适当考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能够忍受旷日持久的考验,不畏首畏尾。还可以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要关心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并将这种特长及其最现实的社会效益影响、渗透到学生感到自卑的劣势方面,促使其进步;  
4.创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使自卑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5.多和家长联系,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使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