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任何人都会不断地遭到自卑感的冲击。当以往在许多方面逊于自己的人,如今却优越地站在面前的时候,心理难免会严重地失衡,那种自卑感更是难以忍受。

什么是自卑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愧的情绪体验。自卑感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感情。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是人类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东西,因为任何人的能力都会有所不足,因而也易产生自卑,便会努力奋斗。然而,自卑感并非是如此激励人,使人奋发上进的,更多的人因为有自卑感而阻碍了正常的发展。自卑的人总是在不停的进行自我否定,他们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还有人会因为自卑而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的利益极端的自私,形成专注于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结”。

产生自卑的原因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能产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在家庭中的地位,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的情绪。他们因可能拿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而感到气馁,他们甚至还会因为同伴的怜悯、揶揄或逃避,而加深其自卑感。自卑感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和自我暗示。

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平生消极反应的结果。如失恋,常常就会引起失恋者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反应。对待这种爱情挫折,有自卑倾向的人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和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并不断胀大,以致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也是导致自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人常因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此而离群索居,不敢主动交往和接受友谊。

还有些人对自我能力估计过低,也给自己带来了消极暗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生理上也会引起变化,最敏感的心血管系统将会受到损害。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引发早衰

早衰与衰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早衰是指还没有步入老年的人却在身体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很多老年人的特征。促使早衰的因素很多,长期隐匿于身体的自卑心理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催化剂。

自卑的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往来,缺少知心朋友,甚至内疚、自责;自卑的人,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无竞争意识,抓不住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自卑的人,常感疲劳,心灰意懒,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缺少生活中的乐趣。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早生白发、面容憔悴、皮肤多皱、牙齿松动、性功能低下等病症,导致衰老加快。每个人由于气质、文化修养及生活环境不同,脾气性格也不尽一致。但无论哪种自卑都是不正常的心理活动。

警惕幼儿自卑心理

幼儿自卑心理的形成和父母不正当的教育或父母自身的性格缺陷有关。由于幼儿的分辨和行为能力差,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生活上的错误,有些父母就总是指责幼儿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在孩子短暂的生活中,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会觉得一事无成,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还有的父母盲目地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责骂训斥,讽刺挖苦,会使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自卑。

另外,父母如果性格暴躁,态度专横,经常打骂孩子,或是对幼儿的吃喝拉撒,以至玩玩具、交朋友的细枝末节都有规定,甚至包办代替,也会使孩子极少体验到自己的决定、行为所带来的成功感,无形中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对于儿童阶段产生的自卑心理,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只要注意纠正,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不注意调控,少数幼儿会变得更加孤僻、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家长如发现幼儿有自卑表现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不要一味地责备、训斥,同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独立“闯世界”。只要孩子有了成功和进步,即使只是很小的一点自卑,就及时对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培养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