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只兔子在路上散步,突然看到一只蚂蚁正趴在路中央,身子向前俯,两只后腿高高的伸向天空。兔子好奇地问蚂蚁先生,你在做什么呀?”蚂蚁赶忙做出一个让兔子不要声张的姿势,小声地说:“一会儿大象要从这里经过,我要狠狠地绊他一跤!”
掌握好自负的度
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记得笔者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曾说过:“你们年轻人宁肯自负一点也要自信一点。”老师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针对班上那些相对比较自卑的学生而言,对自卑的人来说,有时候自负一点反而是件好事。
所以,对自负心理应该辩证地对待。人是不能没有自负的,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够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事业成功,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比如,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总是抱有洋洋自得、自负自傲的心理。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使用人单位难以接受。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不少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落实单位。看到别人都签了约,他们常常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可能怀有不满情绪,但有时也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敢再应聘求职。
自负的人难免心高气傲,有的自视过高,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有的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自负的人也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他们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太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缺少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门庭冷落。
心理医生提示
自负的人通常有很强的嫉妒心理,因为自负大多时候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所以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看别人取得了成就时,其嫉妒之心油然而生,极力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并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信息。
当一个人意志消沉的时候,不妨自负一点获取些自信心,但同时应把握好这个度,不要让自负心理害苦了自己。
什么人容易自负
缺乏自我认识的人。生活中常有些人缺乏自知之明,缩小自己的短处,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就产生了自负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极力维护自尊的人。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学生,生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
被父母过分娇宠的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缺少生活挫折的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