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疗法起源于20世纪初,它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心理疗法之一。行为疗法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是由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毕生(J.Watson 1878~1958)所奠定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发展出多种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等。
行为疗法的原理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对精神疾患的了解应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方面,而不是在所谓内心隐藏心理矛盾的潜意识方面,精神疾病是“不良学习”的结果,隐藏内心的欲望驱动和心理矛盾冲突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适宜对象是行为反应,这是可以测量记录的,而且引起反应的刺激,也是可以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华生反对主观推测性解释,并提出科学的严格要求。
行为主义认为,人是周围环境塑造的产物,恐惧、焦虑和其他精神症状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华生曾做过一项案例研究,让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孩经过训练,开始害怕起他原初喜欢的小白鼠:
毕生将厌恶刺激和毛皮小动物小白鼠相配对,在小白鼠出现时,在阿尔伯特的背后敲击一个大钢条发出巨大噪声,仅仅经过7次实验,对这一有害噪声的无条件惊吓反应和悲伤情绪,阿尔伯特学会了对小白鼠的恐惧,并泛化到他原先并不害怕毛皮动物,像小兔子,小狗,甚至圣诞老人的面具。
华生由此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在精神病学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衍生出来一整套行为矫正技术。它强调行为、习惯或异常的生理功能是个体在其生活经历中,或在精神创伤下,通过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因此,可以通过对抗条件反射去消除病症。
从生理学角度看,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在人体除了一部分刺激反应不需要神经系统参与外,大量的刺激—反应过程是由神经系统参与的,这些过程称为“反射”,故可以把各种“反射”的积累看作“行为”。这样人类的行为就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称为本能或非条件反射,它决定于人的先天素质;另一种是后天的,即条件反射,称为习得性行为或技能。它是在本能的基础上后天学习形成的。后天习得性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所以习得性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习得性行为又可分为两类。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试验揭示了不随意的反应性行为:
●将食物(无条件刺激,简称UCS)给狗,狗开始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射UC R),表示无条件刺激引起无条件反射;
●敲铃(条件刺激,简称CS),狗不分泌唾液,表示条件刺激呈中性则不会引起无条件反射;
●将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相结合,也就是在给狗食物的同时敲铃,重复多次;
●最后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狗也会在敲铃的同时分泌唾液,表示条件刺激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反应;
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射,由于它是由刺激导致反应型的反应,所以又叫应答反应。如果条件刺激后多次不给予无条件刺激,最终条件刺激也不会引起条件反射,称为刺激的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后,给予类似的条件刺激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称为刺激的泛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实验者并不引发反射,而是在等反射发生后,再对实验动物作些改变反射重现可能的事情,也就是通过操作环境因素让行为再现或消失。大致是说: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一个反射结束后,实验者可采用积极的(强化)刺激,也可采用消极的(厌恶)刺激,强化刺激后,该行为重现的可能性增大,厌恶刺激后,该行为重现的可能性减小。斯金纳的实验是这样做的:
在一个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箱内,饥饿的老鼠通过按压箱内的杠杆,就可以得到食物,在几次获得食物强化之后,逐渐就要学会了按压杠杆的行为(奖励学习)。如果将斯金纳的箱分隔成两个部分,中间留有小孔,将老鼠放入带电装置的右侧,老鼠因受电击,便在忙乱中找到并借助于中间小孔逃入箱的左侧,经这样多次反复,只要将老鼠放大箱的右侧,它就学会了立即逃至箱左侧的行为(逃避学习)。
与经典条件发射不同,操作条件化首先是压杠杆反应,结果引起得到食饵的刺激,反复再压杠杆反应,即反应回归自己,它又成为刺激再形成反应,这就是反馈作用。
习得性行为都是通过强化作用而学习得到的。个体由于某种行为而获得奖励时,可使该行为出现的频度增加;反之,由于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时可使该行为出现的频度减少。此外,强化和消退作用还可使个体逐渐建立原先没有的行为,这叫行为塑造。通过学习形成的获得性行为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因此,许多疾病的症状和不良生活习惯,实际上是由于不良的学习固定下来的。例如课堂上有些顽皮的孩子出怪声、扮鬼脸,是为了吸引老鼠和同学们的注意,理睬这些行为就起着强化作用。有些人因为某种疾病得到了亲友的特殊关心和照顾,以后当他需要关心照顾时,就会下意思地出现类似症状,如果继续得到了关心,这种症状就获得了强化。
按照学习理论专家的看法,人类精神障碍的许多症状都是由能诱发焦虑的环境与特殊的行为反应相结合而获得的。一个喜欢惩罚孩子的母亲,可能成为儿童产生恐惧和畏缩反应的条件刺激。这种反应可能持续下去并产生泛化,以致儿童长大成人后,害怕周围的人,表现出孤独、离群。因此,条件作用既然可导致症状的获得,同样可以通过对抗条件的作用,学习正确的行为去消除病态。例如,有一个幼儿本来是不怕猫的,但是有一次因为抓猫的尾巴而被猫抓伤了手,流血、疼痛使幼儿十分恐惧,从此不仅害怕猫,而且由于泛化,对兔、狗,甚至带毛的玩具动物也十分害怕,形成了动物恐惧症。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先让幼儿看一些有毛小动物的图片,随后可让孩子接触一些零碎的小块皮毛;以后可以让他玩带毛的动物玩具;慢慢地让幼儿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去看兔子和狗,等适应后再鼓励去触摸兔子或小狗,最后可以自然地触摸猫。实验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较长时间。犹如“一日遭蛇咬,十年怕草绳”一样,由于被蛇咬而受到惊吓,泛化到对与蛇相似的草绳也害怕,产生了草绳恐惧症。但草绳不会咬人,而且如果经常接触,即不会起强化作用。因此不久对草绳的恐惧就慢慢地消失了。行为疗法就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事实上,由于人类社会现象和人体生理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复杂性。习得性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精神活动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内脏躯体活动过程,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
把这一发现推广到人类,通过操作外部因素即可矫正和调整人类的行为而无需进行精神分析。也就是说,行为疗法在不知道患者病因的情况下就可以治疗患者的精神疾病。
目前,行为疗法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正在日益增多和扩大。治疗的对象已不局限于患者本身,而扩展到了其配偶及家庭。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厌恶法、行为塑造法、条件操作法、标记奖酬法、自我调整法、进行性松弛法、技能训练法等。
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发在行为疗法中是最常用的,而且有效率也较高。这一方法是由精神病学家沃尔普(wolpe)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所创,用来治疗焦虑和恐惧情绪。20世纪50年代时,他进行了如下的动物实验: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他把一只猫置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酗酒者个人生活习惯中最喜欢喝酒的时刻进行,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酒的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并消除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又如,戒烟,可以采用“戒烟糖”、“戒烟漱口水”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使吸烟者在吸烟时感觉到一种难受的气味,而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以至最终放弃吸烟的不良行为。
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shaping)。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的行为治疗技术。其治疗原则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1967年斯坦夫尔和列维斯首先报告一种使患者逐步暴露于恐怖情境来治疗恐怖症的行为疗法,这便是最早使用的暴露疗法,但当时称为爆破疗法。此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需要让患者接触恐怖的对象(事物或情境)。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之处:①在暴露疗法实施过程中,恐怖情境出现时无需采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怖的措施。②暴露疗法需让患者暴露于恐怖情境的时间较长,如治疗严重的广场恐怖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约需2小时或更长。③系统脱敏法一般仅能对较轻的恐怖症有效;而暴露疗法则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患者。④暴露疗法不仅可用于个别治疗,还可用于集体治疗。如对广场恐怖症可对5—6名患者同时进行治疗,即同时暴露于恐怖情境,疗效与个别应用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