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是根据认知心理学提出的认识过程影响感情和行为的理论,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

认知疗法的原理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认知疗法是以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取代不合理认知方式和观念的过程,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过程。首先治疗者会帮助患者反省目前生活中造成他情绪困扰的是哪些不合理认知,并帮助他辨别什么是合理认知,什么是不合理认知。然后帮助患者明确目前的情绪问题是由现在持有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通过一些必要、合适的认知调节技术(如与不合理认知进行辩论等),治疗者会帮助患者认清不合理认知的不合理性或荒谬性,进而使他逐步放弃这些信念。这是认知调节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最后帮助患者学习合理认识方式和信念。

       心理学家贝克提出的有关情绪障碍形成的ABC理论是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在ABC理论中,A是指刺激事件;B是指个体对刺激事件的认知,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个体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该理论运用情绪的认知理论来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环境中的刺激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引发或决定情绪,一个刺激事件是否能引发情绪以及引发何种情绪,只有经过人的认知评价才可能确定。亦即B是A与C之间的中介因素,A只有通过B才能导致C。因此,ABC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 或情绪困扰发端于不合理的认知和认知方式,情绪调节的核心就是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或认知方式,并取而代之以合理的认知或认知方式。因此,情绪调节的认知疗法也可称之为合理认知法。

什么是不合理的认知

      导致情绪障碍或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认知的种类繁多,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不合理认知有一下几点:要求的绝对化、失败的灾难化。

所谓要求的绝对化  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人或某事有一种强迫式的、绝对化的要求,常常以“应该”、“必须”等认知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失败的灾难化  是指对于失败或挫折的极度悲观的认知方式,即一遇到消极 的事件或是结果,就认为事情将会十分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 

所谓概括的过分化  是指一种以偏概全、以一盖十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它常常以一些过分的结论式概括表现出来。

       其实,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失败或挫折是很平常的事情,是获得成功和求得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绝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除非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灾难;尽管有时确实可能发生非常糟糕的事,但是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以置人于死地的。毕竟天无绝人之路。每个人应该直面失败或挫折的现实。在可能情况下改变这种现实,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则学会适应这种现实。

认知疗法的治疗过程

      认知疗法是以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取代不合理认知方式和观念的过程。

      首先让患者了解合理认知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帮助患者理解ABC理论的实质。然后引导患者认识导致自身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或不合理的信念,并帮助患者向其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信念提出质疑。当然,要患者承认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信念是不合理的,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指导者常常要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实证比较、假设分析,才能帮助患者认知到情绪困扰与不合理认知之间的联系。只有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可能放弃以往的不合理 认知方式,转而以合理的认知方式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

      治疗者要帮助患者认知到最坏的事情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令人无法忍受;即使发生最坏的事情也是可以忍受的,更何况最坏的事情并不一定会发生。假设最坏的可能性有助于帮助患者认知到情绪的困扰不在于这种不利的事件本身,而是在于对它的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从而帮助他从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信念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