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究竟始于何时则无法考证。现代催眠术来自奥地利的麦斯麦的实验,他以“动物磁气”的理论创立了“麦斯麦术”,即在光线幽暗的房间里设置一个金属桶,让病人围坐在金属桶的周围,麦斯麦用言语暗示桶内的“磁气”会流入患者身体,这样患者便都进入催眠状态,恢复后患者普遍感到心身舒畅,一些疼痛或症状往往霍然而愈。在18世纪末,这种被称为“麦斯麦术”的疗法在欧洲轰动一时,迷信此法的信徒众多。后有学者进行实验研究,证实麦斯麦术的“磁气”是子虚乌有,病人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磁气”的作用。这样麦斯麦术逐渐沉寂下来。但此后催眠术的机理却一直为学者们所感兴趣,未曾间断探究。

催眠疗法的原理

       19世纪中期,英国外科医生布莱德通过实验指出,催眠术并没有任何神秘或超自然的力量,施术者也没有赋予被催眠者任何物质的东西。催眠实际是暗示作用下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对催眠现象较为科学的解释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也逐渐使催眠术作为一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催眠对象的筛选催眠的程度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为了保证疗效,只宜选择催眠感受性高的人进行催眠治疗。因为催眠的要素是暗示,一般临床上都选择暗示性高的对象催眠。以下是几种鉴别催眠感受性的方法:

     ●闭眼法     令受试者微闭双眼,全身放松,若受试者持久闭眼,无眨眼或眼球转动者为感受性强。相反则感受性弱。

     ●摆手法     令受试者站立,双手同步向前后摆动,当主试者令其停止摆动而立即不动者为感受性强。如恢复原来站立时双手下垂的位置者则为感受性弱。

     ●后倒法     受试者站立,主试轻扶其脑后让其向后倒,如毫无顾虑往后倒者为感受性强。若不后倒或双脚移动怕跌倒者为感受性弱。

      催眠对象的甄选,以测试催眠感受性为主,但也要注意患者当时的情绪状态、接受程度等,不能勉强操作。

      催眠治疗的实施医生首先对患者的病史做深入的了解,作详细的体检和实验检查以明确诊断。施术前需对患者进行暗示性测定,选择感应性较强的病例。

催眠疗法的治疗方法

 正式实施催眠治疗时,先让患者在室内静坐一会儿,使其身体和精神安定。然后告诉患者催眠治疗的本质、目的、意义、方法和需要患者配合的要领,并解除患者的疑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争取患者充分合作。

      治疗在安静、整洁、光线暗淡的治疗室内进行。患者平卧床上或坐在沙发上,然后施术者用单调、柔和的语气反复进行语言暗示,同时也可配合应用较弱的感觉刺激作辅助条件进行催眠诱导。当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可根据其病情特点用事先编好的暗示性语言进行治疗。治疗结束时,一定要予以轻松愉快的暗示语,逐渐解除催眠状态,这样可避免患者产生不适反应。

      催眠医师的语言暗示一般为:

   “请集中注意力,跟着我的指令去做。缓慢,平静地呼吸,你的肌肉从面部、颈部、上肢、胸腹部、下肢都逐渐放松,变得很沉重了……”

这样重复几次后,患者进入放松状态。这时,医生让患者注视30厘米外的一支红色笔头或一个发光的小物件,几分钟后,医生暗示说:

   “你的眼睛疲倦了,眼皮发重……开始下垂,眼睛要闭上了,要睡了……睡吧……睡着了啊。“        

      反复诱导之后,患者即可进入催眠状态。医生可检查患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方法是用言语暗示:

   “你的双手很沉重,已抬不起来了,试着抬抬看,哦,是抬不起来了……“

    如果这时患者努力试着做抬手的动作,但确实抬不起来,则表示患者已进入催眠状态。在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可通过预先设计的程序了解其压抑的心理创伤,让其加以宣泄或给予指导来达到治疗目的。